中国足球重启之路:年轻人踢出来的亚洲二流希望

中国足球重启之路:年轻人踢出来的亚洲二流希望

中国足球重启之路:年轻人踢出来的亚洲二流希望

<p>别笑,现在真有人开始对中国足球有点希望了。这不是段子,也不是鸡汤,而是实打实的青训体系开始动起来的信号。<br>这波说的是2003到2010年出生的年轻球员,像胡荷韬、王钰栋、蒯纪闻这批孩子,真不是靠U23政策混上去的,他们是靠实力抢到上场时间。U20亚青赛中国队连续两届进8强,这在过去十几年可是罕见的事。要知道从1995-96那拨韦世豪之后,基本就是一地鸡毛。<br>为什么现在情况变了?有两个重要时间点,一个是2015年国家出了《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》,小学校园足球铺开了,踢球的娃一下子多了;另一个是2017年,U23政策出台,虽然有人骂这政策畸形,但它确实让足球在家庭决策中更有分量。家长看孩子踢球也能赚点钱,就不那么死磕学习了。<br>再加上这批年轻球员从小就是外教带,踢的是战术足球,不像过去只靠体能和蛮干。而且他们没赶上金元时代那种虚高工资,反而在训练、比赛机会这些“真东西”上赚了个够。<br>青训质量的提高,不光靠政策,还得靠投入。像湖北青年星这样的队一年砸800到1000万,不是搞表演,是请真外教、真练基本功。这说明只要肯投、肯监管,青训是能出人的。但问题也不少,比如我们的青训成本比欧洲高太多,教练贵、场地少、集中管理还效率低。欧洲小俱乐部一块人工草皮轮着用,一下午能排五六梯队练,我们这边有草地也用不满。<br>还有文化课流于形式、球员流动困难,很多人从小被一纸协议绑定到20岁,这在国外根本不可能。人家青训俱乐部靠球员成长赚转会分成,我们这边靠投资人砸钱或者地方体育局支撑。<br>但说到底,中国足球想重新崛起,就得踏实搞青训,从社区化做起,不是靠金元砸明星那一套。而现在这波孩子,踢得是青春风暴,能不能冲出亚洲,就看他们能不能把这一股劲儿顶到国家队,冲上世界杯。别说梦想遥远,真踢进世界杯了,谁还嘲笑中国足球?</p>

热门新闻

回到顶部